核聚变被称为"人造太阳"技术,其原理是通过轻原子核(如氘和氚)在超高温高压条件下结合成较重原子核,过程中释放巨大能量。与当前核电站使用的核裂变技术相比,聚变反应不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,原料可从海水中提取,每升水蕴含的氘元素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。2022年12月,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首次实现能量净增益突破,用192束激光点燃靶丸产生3.15兆焦耳能量输出,超出输入激光能量的150%,标志着人类向可控核聚变迈出关键一步。
由35个国家合作的ITER项目正在法国南部建设,这个造价220亿欧元的"人造太阳"装置重达2.3万吨,其环形磁约束装置(托卡马克)直径达30米。2023年7月,ITER成功完成第一阶段组装,超导磁体系统可产生13特斯拉的磁场强度,相当于地球磁场的28万倍。项目计划2025年首次等离子体放电,2035年实现氘氚聚变反应。中国承担了ITER约9%的采购包,自主研发的"东方超环"(EAST)在2021年实现1.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,创下世界纪录。
私营企业正加速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。英国托卡马克能源公司开发的小型球形托卡马克仅卡车大小,使用高温超导磁体降低能耗。美国Helion Energy计划2028年建成首座50兆瓦聚变电厂,其创新磁场压缩技术可将反应温度降至1亿摄氏度以下。微软已与Helion签订购电协议,承诺2028年采购聚变电力。据国际能源署预测,若2050年前实现聚变电网接入,全球碳排放可减少25%,每年节省4万亿美元化石能源支出。
面对1.5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,第一壁材料需承受每平方米4兆瓦的热负荷——相当于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的20倍。中国研发的"钨铠甲"复合材料在EAST装置中表现优异,钨铜梯度材料可降低热应力90%。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碳化硅纤维增强材料,能抵抗中子辐照导致的脆化效应。聚变堆超导磁体需使用铌锡合金线材,每厘米导线承载电流达2000安培,欧洲聚变联盟开发的"方型电缆"技术使磁体体积缩小40%。
聚变反应堆具有本质安全性——等离子体约束一旦失效,反应会在20毫秒内自动终止。氚作为主要燃料半衰期仅12.3年,远低于铀235的7亿年。MIT研究的液态锂铅包层可在线提取氚,使燃料自持率提升至1.15。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证实,聚变电站周边居民年辐射剂量仅0.01毫西弗,相当于乘坐两小时飞机的辐射量。相比煤电每年造成800万吨大气污染物排放,聚变能源将彻底解决酸雨和雾霾问题。
全球聚变领域投资从2020年的3亿美元激增至2023年的48亿美元,高盛预测2040年市场规模将达4000亿美元。加拿大通用聚变公司获得贝索斯投资,其活塞压缩磁化靶技术已建成70%比例示范装置。英国First Light Fusion利用超高速炮弹引发聚变,单次实验成本降低至100万美元。中国设立200亿元聚变专项基金,新奥集团建设的紧凑型聚变装置预计2025年放电。聚变产业链涵盖超导材料、等离子体诊断、低温工程等12个核心领域,将创造数百万高技能岗位。
电话:13507873749
邮箱:958900016@qq.com
网址:http://www.gxnn168.com
地址:广西南宁市星光大道213号明利广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