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广西南宁商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平台
13507873749  64962273@qq.com
当前位置
首页 > 信息中心 > 最新动态
核聚变能源:未来清洁能源的曙光
2025/6/28 10:27:59


   

核聚变技术的原理与突破

   

    核聚变被称为"人造太阳"技术,其原理是模拟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高压下结合成氦的过程。与当前核电站使用的核裂变不同,聚变反应不会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,且燃料来源广泛(海水中氘含量可供人类使用数亿年)。2022年12月,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首次实现"净能量增益",即输出能量(3.15兆焦)超过输入激光能量(2.05兆焦),这一突破标志着人类向可控核聚变迈出关键一步。目前全球主要采用托卡马克(环形磁约束装置)和激光惯性约束两条技术路线,中国EAST装置已实现1.2亿℃等离子体运行403秒的世界纪录。

   


   

ITER计划与国际合作进展

   

   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项目是迄今规模最大的跨国科研合作,35个国家共同投资220亿欧元在法国建设。这个重达2.3万吨的"人造太阳"采用超导磁体技术,计划2035年实现首次氘氚聚变,目标产生500兆瓦聚变功率。中国承担了9%的采购包任务,包括研发首壁材料、超导馈线系统等核心部件。2023年,中国自主设计的CFETR(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)完成概念设计,计划分三步走:2035年建成"聚变示范堆",2050年实现商用发电。这种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并行的模式,正在加速聚变能源实用化进程。


   

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

   

    要实现稳定可控的核聚变,科学家需要攻克三重难关:首先是1亿℃以上高温等离子体的长时间约束,目前通过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可将电离气体悬浮在真空室中;其次是耐中子辐照材料,聚变产生的高能中子会使金属材料脆化,中国研发的钨铜复合材料和液态锂铅包层展现出良好性能;最后是氚自持技术,通过中子与锂反应再生燃料。2023年MIT与初创公司CFS合作,采用新型高温超导磁体将磁场强度提升至20特斯拉,使装置体积缩小40倍,为紧凑型聚变堆设计开辟新路径。

   


   

商业应用与能源革命前景

   

    私营企业正以创新模式推动聚变商业化。英国Tokamak Energy采用球形托卡马克设计,计划2025年建成发电示范堆;美国Helion Energy开发磁惯性约束技术,已获微软购电协议。据国际能源署预测,若2050年前实现聚变并网,可满足全球30%基础负荷电力需求,配合可再生能源形成零碳能源体系。聚变电站单台机组功率可达100万千瓦,年耗燃料仅数百公斤,且无需担心福岛式事故——等离子体稍有扰动就会自动冷却停止反应。中国"双碳"目标下,核聚变被列入《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》五大前沿方向。


   

社会经济影响与投资机遇

   

    核聚变产业化将催生万亿级市场,涉及超导材料、精密制造、热工水力等产业链。高盛报告显示,2022年全球聚变领域私募融资达28亿美元,是前十年总和的两倍。我国设立"聚变能专项",鼓励民企参与配套技术研发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可关注高温超导带材(如上海超导)、等离子体诊断设备等细分领域。人才培养方面,清华大学新设立的"工程物理(核聚变方向)"本科专业,每年定向输送200名专业人才。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,聚变能源成本有望从当前预估的100美元/兆瓦时降至50美元以下,真正实现"无限清洁能源"的梦想。

   


关闭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